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曾奕茗
(资料图片)
绿树成荫、绿草茵茵的建筑工地,道路用沥青混凝土铺设,进出场地的车辆自动感应“洗澡”……如今,“花园式、标准化”的建筑工地在长沙随处可见,颠覆了人们过去对传统建筑工地“灰头土脸”的印象,而这得益于全市建筑施工领域以“8个100%”为目标,开展绿色工地创建行动,一朵朵“文明之花”在“水泥丛林”里竞相绽放。
今年以来,长沙市住建局、市质安站全力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,在“落实、落细、落小”上下功夫,全面纵深推进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,以绿色工地创建为载体,科学推行绿色施工、安全施工、文明施工,积极弘扬“工匠”精神,发挥“样板”的示范带动作用,引领带动建筑工地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,促进全市建筑行业健康发展。
精细化管理让工地环境绿色优美
进入夏季,正是项目建设的高峰期。走进位于芙蓉区红旗路以西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项目,如果不是看到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忙碌的身影,你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公园。
工地内,道路全部铺设沥青混凝土,黑色路面配合白色标线,在阳光照射下十分显眼;路面上丝毫没有泥土的迹象,工地上除了绿化草地,看不到裸露的黄土。湖南建投项目绿色建造负责人陈子涵笑着说:“我们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建设施工,将工地的临时便道和排水、消防、绿化、道路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与正式设施一次性整合成型。像这样的施工便道,等项目建成后将继续作为永久性道路。”
据悉,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项目已实现全面封顶,项目10栋大楼均为绿色建筑,其中B2栋建筑为成果展示中心。“对于B2栋,我们从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设备等多方面入手,多措并举,打造湖南省首栋近零能耗试点建筑。”陈子涵说,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通过被动式技术手段,最大幅度降低能源需求,通过主动技术最大幅度提高系统效率,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,其综合节能率超过60%。
智慧工地有了“眼睛”“鼻子”和“耳朵”
“刮风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的现象在中南传媒马栏山园区项目已成为历史。“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工地。”项目的一名钢筋工说。据了解,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在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围挡,安装雾化喷淋,增加洒水车和小型雾炮车,做到扬尘治理全覆盖。
“项目以科技赋能,通过成功引入智慧工地系统,为项目施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,形成‘精准管理、靶向治疗’的管理模式,助力安全文明施工。”中建五局中南传媒马栏山园区项目经理张敬介绍,项目运用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、BIM在线协同建模系统、轻量化管理平台系统等六大智慧建造管理系统,将项目进度、质量、安全管理等模块实现业务在线化、降耗自动化。
“比如,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关联了现场喷淋系统,通过现场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扬尘、噪声数据,和系统内数据进行对比,当数值超过设定的阈值时,喷淋设备将自动开启。”张敬说,智慧工地系统在线“捕捉”扬尘,工地有了“眼睛”“耳朵”“鼻子”和“嘴巴”,看得到隐患、听得到噪声、闻得到粉尘、喷得出水雾,破除了绿色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难题。
绿色智能建造让施工更科学更便捷
新材料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,也是长沙绿色文明工地的一大亮点。
在望城区国欣·云境府项目,抹灰机器人、喷涂机器人正在有序作业,该项目运用11类20台建筑机器人,针对地面、墙板工序,完成地面从整平到抹光、墙面从放线到喷涂全覆盖。
如今,诸如VR、BIM、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,让建筑工地更加智能化。据了解,长沙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(BIM)在规划、勘察、设计、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,全市规模以上的在建项目都在积极应用BIM技术,它的普及推广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,从而缩短整体工期和减少错误。
创新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上。近年来,长沙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、绿色建造、智能建造等新技术,目前正围绕绿色智能建造在招投标、工程计价、科技创新、技术评价等领域,建立起“1+11”政策体系,制定土地、规划、金融、科技等方面支持政策,加快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步伐。
“推行安全文明施工、绿色施工,是城市建设领域践行国家‘双碳’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重要抓手。”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张跃先说,长沙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,以安全为重点,以科技创新、新技术应用为动力,以节地、节水、节电、节能、环保为突破口,以全面推动建筑业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,持续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,不断提升城市品质,推动长沙在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上走在前、作示范。